2018年以來,隨著一波又一波的寒流來襲,國內的用電量「不減反增,淡季不淡」,空氣污染並未因此有所改善,台電公司還在2月初向經濟部申請重新啟用歲修完畢的核二廠2號機,此舉在工商企業界提出核四公投的推波助瀾之下,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
「2025非核家園」的政策「願景」,去年已經載明入法,而晉身成為有法源依據的政策「目標」。2017年1月由立法院三讀通過的電業法修正案,除了明定要保障綠色能源,允許一定規模以下的所謂「綠電」,可以不必提供備用容量,可以直接賣給台電或用電戶;更重要的是,蔡總統「2025非核家園」的政見,透過修法取得法源依據,我國確定將在2025年之前,所有核電廠將全面停止運轉。簡言之,屆時的電力供給會將目前占比高達45%的燃煤降低到30%,提高再生能源占比到20%,增加天然氣供電占比達到50%。
有鑒於台灣的進口能源依存度超過九成,石油進口能源的依存度更幾乎是百分之百,在時間有限的壓力之下,要如何兼籌並顧到穩定的供電、平穩的電價、以及設廠投資與環境保護之互相扞格不入的政策目標,其本身就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一旦規劃不當,可能造成物價上漲,阻礙企業投資設廠的意願。從電力供應的穩定性與價格,或低碳電力的發展來說,核電的確是政府應該考慮的選項。就擁有58座核電廠的法國觀之,電力結構有九成是由水力、核能、以及再生能源所組成,穩定的電力供應讓法國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並沒有選擇「非核家園」,而成為節能減碳的另一種典範。
依據國際能源總署基於2013年世界各國的能源統計數據所公布的「2015世界能源展望」,2015年到2040年全球的再生能源投資將高達7兆美元,發電所占電力結構的比例也將提高到34%,從而成為最重要的電力供應來源;相對於此,到了2040年,燃煤發電的占比則會從2015年的41%,降低到2040年的30%。從2009年7月政府公布施行「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以來,就世界潮流觀之,「2025非核家園」在去年正式入法,確實是符合當前全球氣候變遷之下的低碳電力發展之趨勢。
然而,「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缺乏完整的配套措施方案,甚至各部會政策作為的步調不一,都難以有效落實非核家園的政策目標。以今年1到2月為例,為了因應寒流來襲,一般民眾只能自力救濟,電暖爐和空氣清淨機的使用,使得用電量增加,隨之而來則是出乎意外、去年11月以來迄今,政府解決空污的束手無策和防治無方。一方面台電申請重新啟動核二廠的2號機,工商界人士希望針對核四舉辦公投,以解決缺電危機。另一方面,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則表示,核四不會啟動,非核家園的期程也不會改變;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也指出,政府同意台電的建議,依程序提出申請重新啟用,但還要經過原能會的評估,以及要向立法院做專案報告之後,才能重啟核二廠的2號機。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曾經在前年3月委託全國意向顧問公司,針對台灣民眾對於氣候變遷和能源的認知度進行調查,其中對於「在確保核能安全的規範下,請問您支不支持核能發電」,這個歷屆調查都會問到的提問,結果顯示支持的比例從2014年的39.6%,提高到2016年的42.2%,而不支持的比例則從2014年的53.7%,下降到2016年的50.6%。這是在2016年總統大選結束後、蔡總統520就職前所做的調查,但在2017年815無預警的全國大停電之後,國人去年底以來經歷過一天又一天、全台灣火力發電廠為了非核家園而「火力全開」的殘害,已使全國民眾怨聲載道,工商企業界更是擔心今年全年的電力供應問題,而有舉辦核四公投的提議。
檢視近日從中央到地方的政府作為,舉措失當、前後矛盾,可謂俯拾皆是。從2月上旬,彰化縣長魏明谷出席全國最大的太陽能光電場動工典禮時表示,要成為「風光大縣」,「要當台電的兒子,而且是大兒子」。但同樣在2月上旬,環保署的環評大會針對離岸風力發電的環評案,10案通過8案;而中油的天然氣儲槽,第三接收站因為藻礁生態很難「異地復育」,該環評案迄今仍深陷泥沼;此外,環保署在2月中旬預告修正的環評子法,因為可能讓中南部工廠實際的污染排放量增加,而引發環保團體的靜坐抗議。
為了要達成「2025非核家園」的政策目標,「治污」和「減排」卻接連而來;「減排」的低碳電力固然是世界的潮流,但「治污」涉及民眾日常生活最「有感」的身體健康。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核能是可以兼顧「減排」和「治污」的政策選項。政府的政策目標如果不能「將民眾健康放中間,政治口號放兩邊」,則所謂的「2025非核家園」,就會成為不要也罷的鏡花水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