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衛星偵測發現 全球碳排放急遽上升

NASA衛星偵測發現 全球碳排放急遽上升
2017-10-13 22:32中央社 邁阿密12日綜合外電報導

軌道碳觀測衛星2號數據指出全球碳排放急遽上升,尤其是在冬季。圖為德國蓋爾森基興火...
軌道碳觀測衛星2號數據指出全球碳排放急遽上升,尤其是在冬季。圖為德國蓋爾森基興火力發電廠排出的濃煙。美聯社

「科學」(Science)期刊援引環繞地球運行的NASA衛星數據指出,全球碳排放急遽上升,尤其是在冬季。

法新社報導,這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2014年發射的衛星,被命名為軌道碳觀測衛星2號(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2)。

它的任務為監測二氧化碳這種因燃燒化石燃料而產生的主要溫室氣體,在地球系統中如何移動,以及二氧化碳長期變化情形。

這篇論文指出:「數據顯示,在北半球隨著季節改變,碳循環出現驚人的變化。在春天,植物會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然而,到了冬季,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量降到最低,且植物分解或腐化也產生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

論文表示,碳循環伴隨著中國、歐洲和美國東南部燃燒化石燃料的持續碳排放,使北半球碳排放量在4月達到高峰。

另一研究發現,被稱為「聖嬰現象」(El Nino)的海洋暖化現象,在熱帶造成遠多於往年的碳排放量。

聖嬰現象是導致太平洋海面溫度和氣壓波動的氣候模式,每次可能持續數年之久。

研究指出,2015年的聖嬰現象導致「較2011年增加25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

這份研究說:「南美洲較少降雨加上非洲氣溫上升,可能是(這項變化)的關鍵導因。」

在亞洲的熱帶區域,碳排放增加大部分是由於使用生質燃料。

科學家警告,預計在21世紀末,氣候變遷將造成南美洲降雨較少及非洲氣溫上升,導致傳統上由於吸收大量碳排放,被當做使用化石燃料緩衝的熱帶區域,二氧化碳排放情形愈加惡化。

卡努共伴效應發威 吳德榮:總雨量恐超過一般颱風!

卡努共伴效應發威 吳德榮:總雨量恐超過一般颱風!
2017年10月13日 11:15 中時電子報/尉遲佩玉

別小看共伴效應 專家:總雨量恐比颱風還大
卡努颱風路徑潛勢預報。(圖取自中央氣象局)

今年第20號颱風「卡努」昨晚形成,雖對台灣不會造成直接影響,但專家提醒,其共伴效應帶來的降雨,可能不輸颱風。

氣象專家吳德榮在老大洩天機指出,昨晚到今天清晨4點40分,東北風加上地形因素,宜蘭縣大同鄉已有479毫米的雨量;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目前單日累積雨量,前3名也都在宜蘭縣。

依氣象局颱風潛勢預測圖來看,「卡努」將通過呂宋島北部、進入南海,並繼續增強,其外圍環流與東北風「共伴效應」及地形因素,東半部將有暴降雨,總雨量常超過一般颱風,但因沒有發布「颱風警報」常被忽視,因此更容易釀成災害,提醒民眾不能掉以輕心。

所謂「共伴效應」的降雨,是指其外圍環流向北輸送暖濕空氣,遭遇相對冷乾的東北風,形成滯留鋒;又受地形的抬升,帶來強降水且持續時間長,為東半部帶來大量降雨。

吳德榮表示,今、明兩天受「共伴效應」影響,北部、東半部明顯降雨;尤其東半部(宜、花、東)更有大量降雨,總雨量將超過一般的颱風,應嚴加防範。北部、東半部氣溫下降,天氣轉涼。中南部受中央山脈屏障,影響較小,但仍有局部短暫陣雨。週日北部天氣先好轉,中南部降雨也將減緩,東半部仍有較大雨勢。下週一颱風遠離、天氣好轉,氣溫回升。

(中時電子報)